林彪传

林彪,湖北黄冈人,一九零七年十二月五日生人,初名育蓉,因其柔弱,遂更名林彪。彪者,小老虎之意也。其父林民卿,为地主,家资甚殷。

一九二五年,林彪入黄埔四期学军事,同年入中共。林彪之入中共,多赖其堂兄林育南,林育英之力也。林育南,林育英二人皆中共早期党员,长林彪十岁。林育南擅工运,林育英掌党务,皆知无武力,不能得政权,故而林彪投军事,二人颇多助力。林氏一门三杰,时为美谈。

林彪自黄埔毕业,参加北伐,属叶挺独立团,因军功,累升至连长。大革命失败,中共求自保,于南昌暴动,后分兵南下广东,遇袭,失败。士兵或死或逃,减员大半,林彪绝望,亦欲离去,因言语不通,挨户团残暴,不得已,乃重返部队。

一九二七年十一月,林彪从朱德于湖南修整,发动年关起义,后辗转上井冈山,于毛泽东合军。

林彪领军,不拘一格,因时制宜,善出奇兵,屡有斩获,朱德奇之,后多有重任委之。一九二八年夏,红军于湘赣边界大败,史称八月失败,王耳琢死,林彪代其职,任红军二十八团团长。二十八团前身为叶挺独立团,为红军之精锐。

一九二九年春,红四军转战赣南,闽西,林彪升任第一纵队司令员。

时党内争斗激烈,意见纷纭,莫衷一是,人事更替,军心摇动。红军作战时有干扰,乍利乍不利,且强敌环伺,处境凶恶,林彪颇迷茫,遂去信毛泽东,分析时局,态度悲观,以为井冈山之红旗或难持久,不如散兵出击,以求一逞。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之,勉其稍去浮躁,振奋精神,迎接更大挑战!

一九三零年六月,红军扩编,林彪任红四军军长,时年二十三岁。

蒋介石不堪中共坐大,屡派重兵围剿,林彪从朱毛战之。林彪善打突击,凡事具备,林彪则以敢死队冲之,如是者三,时国军战力不强,官兵贪生怕死,且藩号林立,不相统属,故而林彪得以屡胜,赢常胜将军之名。

一九三二年三月,林彪升任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,后易名为军团长。毛泽东甚依赖之。

一九三四年十月,毛泽东因党争失势,苏区沦陷,红军被迫长征。林彪率红一军团为前锋,护中央转移。时李德主军事,战术教条,以阵地战迎敌,红军死伤大半,中共危急。遵义会议之后,毛泽东重掌兵权,首战又失利,林彪苦红军奔波之累,疑毛泽东用兵不当,遂去信中央,呼吁彭德怀领兵,毛泽东盛怒,疑彭德怀唆使之,彭德怀未辨。

一九三六年,红军至陕北,与刘志丹会合,始喘定,林彪任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

一九三七年,七七事变爆发,日军全面侵华,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,国共得以再合作,九月中,日军分兵攻太原,一路由大同攻雁门关,一路由蔚县,广灵西取平型关。二关若失,太原危矣!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,奉命东渡黄河,于雁北阻击日军。

时日军强势,国军望风披靡,不战自溃,沿途皆败散兵,恐日言论,不绝于耳,林彪不惧,经反复勘验,于平型关设伏,以待日军。九月二十五日,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携辎重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开进,伏击遂成。毙日军千余人,缴获物资无数,日军仅小部得脱。

平型关大捷破日军不败之神话,给国人以振奋和信心。林彪由此得威名。

一九三八年三月二日,林彪为阎锡山部哨兵枪伤,子弹自前胸入,肺部出,阎锡山欲杀肇事者以谢,林彪固止之。林彪返延安,不得治,遂赴苏联疗养。

林彪于苏联,深居简出,悉心研究军事,斯大林颇重之,待之如领袖。时欧洲战况激烈,德法相持,法以马其诺防线拒德,斯大林及军官皆以为德法将持久战,林彪不然,曰:马其诺防线或有用,或无用。众人不解,林彪乃曰:德如正面攻之,则马其诺防线可阻之,如德大迂回至法后方,法将溃矣。斯大林疑之。后果如林彪所言,德取道比利时,直插法国中部,法军大溃。斯大林以此知其能。

林彪于一九四二年回延安,从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。

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,苏联出兵东北,日本关东军大溃。后六日,日本投降。事态突变,东北三省无主,国共皆欲占先机,中共以林彪为首,于华北,华东急调十余万干部,军队赴东北。国民党得美援,以海陆空投运兵力。二军对峙,纷争不绝。初共军弱势,林彪避其锋芒,以:让开大路,占领二厢 之策,发动群众,积极土改,招收兵员,壮大力量。仅二年,林彪兵势大盛。

一九四六年十二月,林彪四保临江,初遏国军,遂一路高歌猛进,国军崩溃,至一九四八年春,国军仅有长春,沈阳,锦州及数小城固守,林彪围长春,攻锦州,断其退路,再攻沈阳,全歼守敌,共四十六万,东北全境尽归中共。时称辽沈战役。

东北既成功,林彪遂秘率部入关,会合聂荣臻部,围天津,阻北平傅作义南逃。傅作义欲战欲降,不能决。林彪遂强攻天津,全歼守军,傅作义知无望,乃降。华北尽归中共,时称平津战役。

林彪马不停蹄,挥师南下,直至中南,国民党终败退台湾,中共得执政。

恒福曰:国共内战,历时四年,战况惨烈,尤盛于中日之战。中共以弱胜强,虽得土改之力,人心向之,然用人得当,指挥得力,不可忽也。林彪三大战役有其二,居功至伟。

一九五零年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谴责朝鲜挑衅,通过联合国决议,与盟国出兵助韩,金日成不敌崩溃,求救于中苏,毛泽东恐美胜,陈兵鸭绿江,东北堪忧,遂定发兵。因林善大仗,且东北军皆其旧部,毛意属之。林彪不欲,曰:兵者,凶器也,今建国日浅,创痍未复,人心思安,且蒋氏虽败,犹据台湾,今日出兵,则中美必交恶,美军强大,挟二战之余威,未易胜也!且若其以军舰阻隔海峡,则台湾收复无望矣。不如增兵东北,作势将援,美军或有忌惮意,不敢逼之过甚,如此得以维持战前之状,乃最佳。毛泽东不以为然,曰:我固亦不欲战,然美已出兵,事态急迫,若不出兵援之,金日成必败,届时敌我隔江相望,你我岂能安卧?挡得一拳开,免得十拳来,我意欲汝领兵,如何?林彪托病固辞。毛泽东不悦,然亦无可奈何,遂电招彭德怀进京,托之以军事。德怀奋发,将士效命,与联合国军苦战,终迫美军于三八线议和,金日成政权得保全。

林彪因未能赴朝,心颇忐忑,索性托病闲居,军政之事,皆委他人,惟拱手签名而已。

一九五五年,林彪以军功受元帅衔。

一九五九年,庐山会议召开,彭德怀不满大跃进及个人崇拜之害,去书毛泽东,隐隐有规劝意,毛泽东大怒,且疑彭德怀久矣,遂定计除之。毛泽东遍视军中,唯林彪可代之,遂电招林彪上山。林彪会其意,于席批彭德怀,历数其违逆状,毛更指彭于会理后有夺权之志,林彪亦为彭澄清之。彭德怀终含恨下台。

林彪既掌军权,阿谀毛意,言必称学毛,毛益重之。林彪遂稍稍清除异己,于军中遍插亲信,一九六六年,文革爆发,刘少奇死。一九六九年四月中共九大,林彪任中共副主席,毛泽东接班人,入党章,林彪遂有登顶之心。

毛泽东晚年,疑心日重,猜忌功臣,人多莫知所为,唯谨慎求自保。林彪知人宠难以持久,处境亦时感艰难,且素来体弱,恐事难遂人愿,不免稍稍急躁。自刘少奇倒,未有再立国家主席,于国事多有不便,林彪颇欲为之,遂使党羽造势,毛泽东微察其意,警之,不听,乃批其文胆陈伯达,并收系之,以绝其望,因林彪势大,未宜急除,毛泽东乃出巡各地,与党政负责人约谈,令有所预备。林彪知之,大惧,知已为毛所弃,乃急手令其子林立果于途暗杀之。林立果犹豫,未能发。毛泽东忽心内有所动,专列不停,星夜驰至北京。

林彪见事泄,不觉叹息。其妻叶群劝逃苏联,林彪曰:我为中国人,老死番邦,非我所愿为也!且以我残躯,惧他何来,不唯步刘少奇,彭德怀后尘而已!叶群泣曰:汝纵不惜身,奈何不为立果虑之?林彪默然。林立果遂挟持林彪并亲信数人夜奔山海关,乘机离去,油尽,坠蒙古草原,一机并死。或传飞机未出国境,周恩来请示是否以导弹击之,毛怆然,曰: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由他去吧。

林彪有女林立衡,因不合于其母及弟,得免。

林彪为人,闲静少言,离群索居,深沉有大略,常受命于危难之时。其为将也,身自布陈,亲力亲为,得常胜将军之名,非侥幸所能为也。于苏联疗养,得以反刍咀嚼,乃有大成。及其带兵出关,统帅四野,专任军事 ,经日枯坐于地图之前,不容有扰,运筹帷幄,言必成令,不差毫厘,知之者皆叹服其能。且其谨慎非常,每大战必权衡再三,进攻撤退必得有余力方为之,故终其军旅,未尝有大失也。

自庐山会议,林彪得进核心,办公室仅一桌一椅而已,来客无逗留,言出必公事,唯其紧随毛氏,谄佞太过,与各方周旋,终得为副,有识者知其不终也。

林彪更以妻叶群为办公室主任,应酬交接其下,致有私于人,其子林立果弱冠,已为中层,行事娇纵,无人制之,可知其非善治家者也。

恒福曰:林彪以战功名世,建国之后,以其多病,本已退隐,奈何政治诡谲,身不由己,及登顶在望,又舍之不能!何故也?人治之弊,盖其由也!

赞 (10) 打赏

0

  1. 白云居士善!有史家之遗风
  2. rikka个人觉得毛还是以太祖称之,刘还是以殇公或哀公称之为妙。其余像年月换作阳历,感觉到少了味。

此文若合君意,请赏碎银嘉奖爱文言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